流感病毒感染期间进行手术通常不会直接传染给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但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手术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流感症状严重程度、手术紧迫性、防护措施完善性、患者免疫状态以及术后隔离条件五个因素。
1、症状程度:
轻度流感(仅低热、乏力)对手术影响较小,但高热(超过38.5℃)或严重呼吸道症状时,可能因麻醉风险增加而需延期手术。此时病毒载量较高,理论上存在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2、手术类型:
急诊手术(如阑尾炎穿孔)需在加强防护下进行,择期手术(如整形手术)建议推迟至症状消失后1周。气管插管等操作会产生大量飞沫,需采用负压手术室并配备N95口罩。
3、防护等级:
标准防护包括外科口罩、护目镜和手套,气道操作需升级为防护服+正压头罩。2019年《围手术期感染防控指南》指出,三级防护可使呼吸道病毒传播率降至0.3%以下。
4、免疫功能:
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术后肺炎风险增加5-8倍。这类患者术前应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需抗病毒治疗至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限。
5、隔离管理:
术后应安排单间隔离,医护人员实施接触+飞沫隔离。研究显示,有效的环境消毒(含氯消毒剂擦拭+紫外线照射)能消除99.9%的流感病毒污染物。
流感患者术后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加速组织修复。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拍背,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4-6次。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每分钟6-8次,每日3组),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至体温正常后1周。若出现切口渗液伴发热,需立即排查细菌合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