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继发感染和慢性肠病等后果。主要表现包括频繁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器官功能损害。
1、脱水:
频繁腹泻和呕吐导致体液大量流失,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重度脱水,需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延误治疗可能引发循环衰竭。
2、电解质紊乱:
钠、钾等电解质随体液丢失,表现为肌无力、心律失常或意识模糊。血钾低于3.5mmol/L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需监测心电图并补充电解质溶液。
3、营养不良:
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等缺乏,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急性期建议采用低渣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蛋。
4、继发感染:
肠道黏膜损伤后易继发细菌性败血症或中毒性巨结肠,表现为持续高热、腹膜刺激征。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需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
5、慢性肠病:
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或炎症性肠病,伴随长期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或溃疡,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并定期随访。
急性肠炎恢复期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含糖盐水或稀释果汁。饮食选择蒸煮类低纤维食物如面条、土豆泥,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症状缓解后逐渐增加运动量,但应避免剧烈活动。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意识障碍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粪便培养和血生化检查。日常注意餐具消毒和手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处理以预防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