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血疙瘩通常由创伤性血疱、口腔溃疡、血管瘤、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药物治疗或手术等方式处理。
1、创伤性血疱:
咀嚼硬物或烫食造成的黏膜损伤是最常见原因。表现为紫红色半球形血疱,疱壁薄易破溃,破后形成糜烂面。轻度损伤可自行吸收,较大血疱需消毒后穿刺引流,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
2、口腔溃疡:
重型阿弗他溃疡可能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表面覆盖黄色假膜、边缘充血的溃疡灶。与免疫异常、维生素缺乏有关,可使用曲安奈德口腔软膏缓解炎症,补充维生素B族促进愈合。
3、血管瘤:
口腔血管畸形可能导致紫红色隆起肿物,按压褪色。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常见于舌、颊黏膜,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较小病灶可观察,增大者需激光或硬化剂治疗。
4、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口腔易出现自发性血疱,伴牙龈渗血、皮肤瘀斑。需检测血常规,血小板低于30×10⁹/L时需输注血小板,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患者轻微创伤即可形成血肿,常伴关节出血史。与凝血因子Ⅷ/Ⅸ缺乏有关,确诊需做凝血四项检查,急性期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制剂。
日常应避免食用尖锐或过热食物,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口腔。血疱未破时可含漱生理盐水消炎,破溃后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反复出现血疱或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时,需排查血液系统疾病。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有助于维持血管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