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他传播途径包括共用物品、母婴垂直感染、医源性接触及公共设施污染。滴虫病的病原体阴道毛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短暂存活,传播风险与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1、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是滴虫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阴道毛滴虫通过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男性感染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具传染性。性伴侣数量增加或未使用避孕套会显著提升感染概率。
2、共用物品传播:
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毛巾、浴巾、坐便器等物品可能引发间接感染。滴虫在25-40℃潮湿环境下可存活数小时,但日常消毒措施能有效灭活病原体。
3、母婴垂直感染:
孕妇感染滴虫病可能经产道传染新生儿,导致婴儿外阴炎或呼吸道感染。妊娠期筛查治疗可降低传播风险,建议孕早期进行常规阴道分泌物检查。
4、医源性接触: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造成医源性传播。妇科检查器械、内窥镜等需严格遵循高温高压灭菌流程,一次性用品应规范处置。
5、公共设施污染:
游泳池、温泉等公共场所可能通过水体传播,但概率较低。保持水体氯浓度达标、避免共用洗浴用品可有效预防。
预防滴虫病需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日常选择棉质透气内衣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时直接接触。饮食上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维持阴道菌群平衡。出现异常分泌物、排尿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性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公共场所活动后及时清洁外阴,经期避免盆浴可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