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过流感后仍可能再次感染。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主要与病毒亚型变异、抗体水平下降、免疫缺陷状态、接触新毒株及疫苗接种时效性等因素有关。
1、病毒亚型变异: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易发生抗原漂移或转换,导致新亚型出现。即使曾感染H1N1,仍可能感染变异后的H3N2亚型。病毒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蛋白的变异是逃避人体免疫记忆的关键机制。
2、抗体水平下降:
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通常在6-12个月后逐渐衰减。血清中和抗体滴度低于1:40时失去保护作用,此时接触同源病毒仍可能发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抗体衰减速度更快。
3、免疫缺陷状态:
艾滋病、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CD4+T细胞功能受损,难以形成持久免疫记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流感抗体半衰期仅21天,远低于健康人群的90天。
4、接触新毒株:
全球每年流行株不同,如2019-2020年以甲型H3N2为主,2021年转为乙型Victoria系。国际旅行可能接触地域性流行毒株,突破既往感染建立的交叉免疫屏障。
5、疫苗接种时效:
疫苗保护期约6-8个月,且需与流行株匹配。若未及时接种新季疫苗或疫苗株预测偏差,仍可能感染。三价疫苗对非包含株的保护效率仅30-50%。
建议每年秋冬季接种当季流感疫苗,优先选择四价疫苗以覆盖更多毒株。保持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可提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膳食中增加香菇、柑橘等富含β-葡聚糖和维生素C的食物。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抗原检测,确诊后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缩短病程。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考虑预防性用药,并避免接触活禽市场等高风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