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8N5型禽流感病毒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但存在禽传人风险。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禽类、接触污染环境、吸入病毒气溶胶、处理未煮熟禽肉、职业暴露等。
1、直接接触传播:
活禽或病死禽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高浓度病毒,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或眼结膜进入人体。养殖场工作人员、活禽市场商贩等职业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建议穿戴防护装备并规范消毒流程。
2、环境接触传播:
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日,接触被禽类粪便污染的饲料、水源、笼具等物品后未彻底洗手,可能通过触摸口鼻导致感染。农村散养户及家庭禽类饲养者需特别注意环境清洁。
3、呼吸道吸入:
禽类扑杀或羽毛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含病毒气溶胶,近距离吸入可感染呼吸道。2013年江苏曾报告1例H7N9禽流感病例通过该途径感染,提示H8N5也存在类似风险。
4、食物传播:
食用未煮熟的禽肉或蛋类可能感染,病毒在70℃以上高温持续2分钟可灭活。需避免生食溏心蛋、白切鸡等未彻底加热的禽类食品,处理生肉后需彻底清洁厨具。
5、基因重组风险:
若感染者同时感染人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产生新型病毒株。虽然目前H8N5尚未获得人传人能力,但病毒持续变异需加强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预防H8N5感染需落实多重防护措施:接触禽类前后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禽肉烹饪需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并维持1分钟;职业暴露人群应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以减少病毒重组风险;出现38℃以上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时,需主动告知禽类接触史并接受咽拭子检测。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维持黏膜屏障功能,但避免过度依赖保健品。禽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活禽市场暴露,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需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