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呼吸功能变化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09 20:0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肺呼吸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呼吸功增加。这些变化与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炎症反应加剧、肺水肿形成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1、低氧血症:

ARDS患者因肺泡塌陷和肺水肿导致氧弥散障碍,动脉血氧分压(PaO₂)显著降低。即使给予高浓度吸氧,氧合指数(PaO₂/FiO₂)仍≤300mmHg,严重者可低于100mmHg。低氧血症是ARDS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核心标准之一。

2、肺顺应性下降:

肺组织因炎症渗出、水肿液填充和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而变硬,静态肺顺应性可降至20-30ml/cmH₂O(正常值60-100ml/cmH₂O)。机械通气时需要更高的气道压力才能维持相同潮气量,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3、肺泡萎陷: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失活及肺泡内液体积聚导致广泛微小肺不张,功能残气量减少50%以上。胸部CT可见弥漫性磨玻璃影伴重力依赖区实变,这种改变在俯卧位通气时可部分逆转。

4、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病变区域肺泡通气量减少但血流灌注相对保留,形成肺内分流(Qs/Qt>10%);而非病变区域则因血管收缩出现死腔样通气。这种双重失调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5、呼吸功增加:

患者为代偿低氧会加快呼吸频率(常>30次/分),同时因肺顺应性下降需动用辅助呼吸肌。呼吸肌耗氧量可达全身耗氧量的30%-50%,易导致呼吸肌疲劳甚至衰竭。

ARDS患者需严格监测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参数,早期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维持小潮气量(6-8ml/kg)和适度呼气末正压。营养支持应选择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配方,避免过量葡萄糖摄入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康复期可进行渐进式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配合有氧运动改善肺功能。出现持续低氧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