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血管内介入手术、康复训练、基础疾病管理等方式干预。
1、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狭窄导致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病因。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治疗需联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严重狭窄时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2、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疾病导致血栓脱落阻塞脑动脉,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等症状。需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同时控制原发心脏疾病。
3、小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的脑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典型症状为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治疗重点在于血压血糖控制,可选用氯吡格雷联合降压降糖药物。
4、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凝血异常、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原位血栓。需进行凝血功能筛查,必要时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引发的血管炎症性狭窄。常伴发热、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需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期可考虑血管扩张手术。
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建议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4.5小时内静脉溶栓时间窗。康复期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血糖,戒烟限酒。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如吞咽训练、步态训练等。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评估血管情况,长期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合并糖尿病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建议低于140/9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