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体重下降和乏力五种典型症状。慢性肠炎是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
1、腹痛:
腹痛是慢性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隐痛或绞痛。疼痛常在进食后加重,排便后缓解。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痉挛是腹痛的主要原因。腹痛程度与炎症活动性相关,急性发作时可伴有明显压痛。
2、腹泻:
慢性肠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每日排便3-10次不等。粪便常呈稀水样或糊状,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和炎症刺激肠蠕动加快是腹泻的主要机制。严重时可出现夜间腹泻,影响睡眠质量。
3、黏液便:
约60%患者排便时可见黏液,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血便。肠道黏膜炎症导致杯状细胞分泌亢进,产生大量黏液。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脓血便,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肠道疾病。
4、体重下降:
长期慢性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可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同时因腹痛不适而减少进食量,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10%提示病情较重,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5、乏力:
慢性消耗和营养缺乏可导致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睡眠障碍会加重乏力症状。乏力程度常与病情活动度平行,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慢性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纤维、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适当补充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悦对控制病情有积极作用。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完善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