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上可以清晰显示。MRI通过高分辨率软组织成像技术,能够准确呈现肌腱的形态、损伤程度及周围组织关系,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肌腱连续性、信号强度变化及周围水肿情况。
1、成像原理:
MRI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信号生成图像,肌腱因富含致密胶原纤维呈现低信号(T1/T2加权像均为黑色)。这种特性使其与周围肌肉、脂肪组织形成鲜明对比,便于识别细微病变。
2、检查优势:
相比X光或超声,MRI对肌腱病变的检出率更高。可识别肌腱炎(信号增高伴增粗)、部分撕裂(纤维中断伴水肿高信号)及完全断裂(纤维连续性丧失),同时能评估腱鞘积液、滑膜增生等继发改变。
3、序列选择:
常规采用T1加权像观察解剖结构,T2加权像或STIR序列检测水肿/炎症。增强扫描可用于鉴别慢性肌腱病与肿瘤性病变,质子密度加权像则适合显示肌腱内部纤维排列。
4、常见适应症:
主要用于肩袖肌腱、跟腱、髌腱等部位的评估。肩关节MRI可显示冈上肌腱钙化或肩峰下撞击,足踝MRI能明确跟腱部分撕裂的累及范围,膝关节MRI可诊断髌腱末端病。
5、伪影干扰:
磁敏感伪影可能影响金属植入物附近肌腱的显示,运动伪影会导致图像模糊。检查时需保持体位固定,必要时使用表面线圈提高信噪比。
进行肌腱MRI检查前应去除金属物品,检查后无需特殊护理。对于慢性肌腱病患者,建议结合超声检查动态评估康复效果。日常可进行离心训练增强肌腱强度,如跟腱炎患者可做台阶提踵练习,同时保证充足蛋白质摄入以促进胶原合成。急性期损伤后48小时内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恢复期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若MRI提示Ⅲ度以上撕裂或合并关节不稳,需及时转诊骨科评估手术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