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穿刺抽液需注意无菌操作、体位选择、抽液速度控制和术后观察四个关键事项。操作全程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感染、气胸等并发症。
1、无菌操作:
穿刺前需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使用碘伏或酒精棉球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向外消毒,直径不小于15厘米。医护人员需佩戴无菌手套,铺巾范围应覆盖患者胸背部。穿刺器械必须一次性使用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避免将体表细菌带入胸腔引发感染性胸膜炎。
2、体位选择:
患者通常取坐位并向前俯靠于床桌,双臂交叉置于桌面上使肋间隙增宽。无法坐立者可取半卧位,穿刺侧上肢上举以暴露腋中线区域。体位摆放需确保第7-9肋间隙充分展开,同时保持患者呼吸平稳,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穿刺针误伤膈肌或肺组织。
3、速度控制:
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600毫升,后续每次不超过1000毫升。使用50毫升注射器缓慢抽吸,避免负压过大导致复张性肺水肿。抽液过程中需持续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出现咳嗽、胸闷等不适需立即停止操作。大量胸腔积液者可采用引流袋缓慢引流。
4、术后观察:
穿刺完成后需加压包扎穿刺点,嘱患者卧床休息2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及呼吸音变化,警惕迟发性气胸或出血。24小时内避免沐浴,72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液、红肿。若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或发热超过38.5℃,需立即进行胸部X线检查排除并发症。
术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促进胸膜修复,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稀释胸腔渗出液。避免剧烈咳嗽和突然体位变化,睡眠时向健侧卧位减轻压迫。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运动,每周3次散步改善肺功能。合并低蛋白血症者需补充乳清蛋白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结核疗程。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积液吸收情况,出现体重骤增或活动后气促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