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结石可通过解痉镇痛、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方式治疗。急性胆囊结石通常由胆汁淤积、胆固醇过饱和、胆道感染、胆囊收缩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解痉镇痛:
急性发作期需使用山莨菪碱、间苯三酚等药物缓解胆绞痛,疼痛剧烈时可配合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这类治疗能暂时控制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口干、排尿困难等副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抗胆碱药物。
2、抗生素治疗:
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控制炎症。选择药物需考虑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严重感染可能需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疗程通常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5天。
3、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对于解剖复杂或合并严重炎症者可能需开腹手术。手术时机选择很关键,轻度发作可在72小时内手术,严重感染需先控制炎症后延期手术。
4、胆总管探查术:
合并胆总管结石时需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可配合术中胆道镜探查。术后需放置T管引流2-4周,拔管前需造影确认无残余结石。该手术能有效解除胆道梗阻,但可能增加术后胆管狭窄风险。
5、内镜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适用于胆总管结石,可通过乳头切开取石。对于高龄、手术高风险患者尤为适用,但可能诱发胰腺炎、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需短期留置鼻胆管引流观察胆汁性状。
急性期建议禁食并静脉补液,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囊收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卵磷脂帮助胆汁代谢,规律进食预防胆汁淤积。日常需控制体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需注意血脂管理。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发热应立即就医,反复发作或合并并发症者建议尽早手术干预。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