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可能由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
1、消化道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诱因,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黏膜下层导致血管破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加重溃疡。典型表现为餐后上腹痛伴黑便,胃镜检查可确诊。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黏膜。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建立,食管下端静脉丛扩张破裂。常见于长期饮酒或乙肝患者,突发呕鲜血为特征表现。内镜下可见迂曲静脉团,需紧急进行套扎止血。预防需控制肝病进展,限制蛋白质摄入。
3、急性胃黏膜病变:
严重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出现的应激性溃疡。机体应激反应使胃黏膜屏障受损,胃酸侵蚀黏膜血管。表现为呕咖啡样物伴血红蛋白下降,胃镜下见弥漫性糜烂。需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
4、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浸润血管引发出血。中老年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伴间断黑便要警惕,肿瘤标记物检测和增强CT有助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根治手段,晚期可行姑息性动脉栓塞止血。
5、药物损伤: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胃黏膜保护机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会降低黏膜修复能力。出血常表现为无痛性黑便,需暂停可疑药物并改用肠溶制剂。
肠胃出血患者急性期需禁食,出血停止后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低纤维、低刺激性的米汤、藕粉等食物,避免粗硬食物摩擦创面。恢复期适当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愈合情况。戒除烟酒、规律作息有助于黏膜修复,出现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