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猝死等严重后果。心肌梗死造成的损害程度与梗死范围、救治时间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1、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脏电活动紊乱,约90%患者出现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发展为室颤或心脏停搏,需立即电除颤抢救。梗死部位若累及传导系统,可能引发房室传导阻滞等持续性心律失常。
2、心力衰竭:
坏死心肌丧失收缩功能后,剩余心肌代偿不足时会出现肺淤血、呼吸困难等左心衰表现。大面积梗死可能引发全心衰竭,表现为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需通过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物控制。
3、心源性休克:
当40%以上心肌坏死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并伴器官灌注不足。这种情况死亡率高达80%,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等循环支持。
4、心脏破裂:
多见于梗死后1周内,心室游离壁破裂会导致心包填塞,患者突然出现血压骤降、颈静脉怒张。室间隔穿孔可引发急性左右心分流,需紧急外科修补。
5、猝死风险:
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是主要猝死原因,恢复期仍存在心室重构导致的猝死风险。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必要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宜。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