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多数情况下需要根据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手术,非手术方法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神经保护和康复训练。
1、控制血压:
急性期血压过高可能加重出血,需使用降压药物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静脉降压药包括乌拉地尔、尼卡地平,口服药物可选择氨氯地平或缬沙坦。血压管理需持续至恢复期,避免波动过大诱发再出血。
2、降低颅内压:
20%甘露醇或高渗盐水可快速减轻脑水肿,每6-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严重颅高压者可短期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头位抬高30度、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基础措施能辅助降低颅内压。
3、止血治疗:
凝血功能异常者需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建议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氨甲环酸。止血治疗需持续监测凝血功能。
4、神经保护: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代谢率,体温控制在32-34℃维持24-72小时。依达拉奉等自由基清除剂可减轻神经损伤。早期需维持血氧饱和度>94%,血糖控制在6-10mmol/L。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床旁肢体被动活动,2周后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训练。语言障碍者需进行发音器官运动和沟通技巧训练。康复治疗需持续6个月以上,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
非手术期间需绝对卧床2-4周,头部保持制动。饮食采用低盐低脂流质,每日热量维持在25-30kcal/kg。恢复期建议每周3次有氧训练如步行、骑自行车,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宜。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若出现意识恶化、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需立即手术干预。长期管理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