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症主要包括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儿童青枝骨折以及特定类型的稳定性骨折。
1、无移位骨折:
骨折线清晰但骨块未发生明显位移,关节面保持完整时,可通过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此类骨折愈合过程中需定期复查X线,防止固定期间发生继发移位。非手术治疗期间建议配合钙剂及维生素D补充,促进骨痂形成。
2、高危患者:
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异常或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手术风险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收益。这类病例可采用骨牵引结合功能性支具固定,需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老年骨质疏松:
高龄患者因骨质强度降低,骨折端常呈压缩性改变而非粉碎性。采用髋人字石膏固定6-8周后,早期开展渐进性负重训练可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
4、儿童青枝骨折:
未成年人骨骼韧性较强,不完全骨折常见。单髋人字石膏固定3-4周即可获得良好愈合,塑形能力强,后期罕见关节畸形。治疗期间需关注石膏松紧度,避免皮肤压疮。
3、稳定性骨折:
骨折线呈横行或短斜行,且内侧皮质保持连续性的A型骨折,外固定后不易发生短缩或成角畸形。需每周复查评估骨折稳定性,若出现超过5毫米的移位需考虑转为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保证每日摄入1200mg钙元素及800IU维生素D,骨折后2周起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4周后逐步增加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6周后根据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保守治疗患者需持续随访至骨折后1年,重点关注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及创伤性关节炎预防。建议每3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患者需持续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