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可能由感染因素、免疫异常、遗传倾向、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刺激等原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发热及体重下降。
1、感染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急性结肠炎的常见诱因,如志贺菌、沙门氏菌或诺如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结肠黏膜。患者常突发腹痛、水样便,可能伴随呕吐。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病变,体内异常抗体攻击结肠上皮细胞。这类患者会出现反复黏液血便、肠鸣音亢进,血液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免疫抑制剂如柳氮磺吡啶常用于控制炎症活动。
3、遗传倾向:
约15%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NOD2基因突变与克罗恩病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症状呈渐进性加重,易出现肠瘘或肛周病变。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生物制剂干预。
4、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患者表现为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检测可见艰难梭菌等异常菌群。益生菌制剂和膳食纤维补充有助于恢复菌群稳态。
5、饮食刺激:
辛辣食物、酒精或过敏原可能诱发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典型表现为进食后脐周绞痛、排便次数增加,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红斑。回避刺激性食物并口服蒙脱石散能缓解症状。
结肠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饮食,避免奶制品及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推荐蒸煮烹饪方式,适量补充Ω-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症状缓解期可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肠痉挛。定期监测粪便潜血及结肠镜复查对预防癌变至关重要,出现持续发热或便血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