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时需避免用力过猛、使用尖锐工具、频繁掏耳及共用挖耳工具四大误区。不当掏耳可能引发外耳道损伤、感染甚至听力下降,正确清洁应选用棉签轻柔擦拭外耳道口,并保持耳道干燥。
1、用力过猛
用力掏耳易划伤外耳道皮肤,导致疼痛或出血。外耳道皮肤薄且神经丰富,损伤后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渗液。若损伤鼓膜可出现耳鸣、眩晕,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严重时需耳鼻喉科处理。
2、尖锐工具
发卡、牙签等尖锐物可能刺穿鼓膜造成穿孔。鼓膜穿孔后会出现听力减退、耳闷感,还可能引发中耳炎。临床常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消炎,穿孔较大者需行鼓膜修补术。建议选择圆头棉签或专业掏耳勺,避免深入耳道。
3、频繁掏耳
耳垢具有抗菌和润滑作用,过度清除会破坏耳道微环境。正常耳垢会随咀嚼动作自然排出,每周清洁1次外耳道即可。若出现耳垢栓塞,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冲洗,切忌自行挖掏。
4、共用工具
挖耳工具可能传播真菌或细菌,引发外耳道炎。常见症状包括瘙痒、脱屑和黄色分泌物,需用克霉唑乳膏抗真菌治疗。家庭成员应专人专用清洁工具,使用前后用酒精消毒。游泳后及时擦干耳朵可预防感染。
日常应减少戴入耳式耳机时间以保持耳道通风,洗澡时可用耳塞防水。若出现持续耳痛、流脓或听力变化,需排除外耳道疖肿或中耳炎可能。儿童耳道更狭窄,家长可用拧干的温热毛巾擦拭耳廓,避免将任何物体伸入耳道。老年人耳垢干硬易堆积,建议每半年到耳科门诊专业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