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病人的早期处理方法主要有冷水冲洗、保护创面、预防感染、缓解疼痛、及时就医。
1、冷水冲洗
烧伤后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处,持续15-20分钟。冷水冲洗能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损伤,缓解疼痛和肿胀。注意水温不宜过低,避免使用冰水直接接触创面,防止冻伤。冲洗时水流压力要轻柔,避免冲掉松动的皮肤组织。
2、保护创面
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无菌敷料轻轻覆盖创面,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的材料。保护创面能减少外界污染和摩擦刺激,防止水疱破裂。不要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这些物质可能加重损伤或导致感染。
3、预防感染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细菌易侵入引发感染。早期可外用抗菌药膏如磺胺嘧啶银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触污染物。如出现红肿、渗液增多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
4、缓解疼痛
轻度烧伤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处方止痛药。严重烧伤需由医护人员评估后使用更强效的镇痛药物。避免直接往创面涂抹酒精或刺激性药物,可能加重疼痛和损伤。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带来的不适感。
5、及时就医
面积超过手掌大小、深度达真皮层以上,或发生在面部、手足、关节等特殊部位的烧伤需立即就医。化学烧伤、电烧伤等特殊类型即使表面轻微也应专业处理。婴幼儿、老年人及伴有慢性疾病者的烧伤需特别警惕。
烧伤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创面变化。保持环境温度适宜,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应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促进创面愈合。避免阳光直射新生皮肤,严格防晒至少6个月。康复阶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预防疤痕挛缩。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帮助患者适应外观改变和功能恢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