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不是手足口病,两者属于不同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典型症状和并发症风险。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表现为咽部疱疹和发热;手足口病则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A16型病毒导致,以手、足、口腔疱疹为特征。两者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疾病管理上存在差异。
1、病原体差异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中的A1-A6、A8、A10、A22型感染引起,少数由肠道病毒71型导致。手足口病的病原体谱更广,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A16型为主,其他肠道病毒如A5、A9、A10型也可致病。病毒血清型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策略不同。
2、症状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病变集中于咽峡部,可见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伴随高热、吞咽疼痛。手足口病则呈现多部位皮疹,除口腔黏膜外,手掌、足底及臀部可能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病例伴有低热。手足口病皮疹具有离心性分布特点,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局限性病变形成对比。
3、并发症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见,偶见脱水或热性惊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脑干脑炎、肺水肿等严重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尤其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风险显著增高。临床需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预警指标。
4、传播特性
两者均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病毒在皮疹结痂后仍具传染性,排毒时间可达数周。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期相对较短,主要集中在急性发热期。托幼机构中手足口病更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5、预防管理
手足口病已有EV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预防重症,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异性疫苗。两者均需落实手卫生、环境消毒等基础防控措施。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症状消退后即可复课,手足口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患儿均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刺激口腔黏膜。居家护理时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但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时应立即就医。家长处理患儿分泌物后需严格洗手,玩具餐具应每日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