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需通过情绪支持、信息透明、社交维护、症状管理和专业干预等方式实施。癌症患者可能因疾病进展、治疗副作用、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变化、社会角色丧失等因素产生心理困扰。
1、情绪支持
家属需保持稳定的陪伴态度,避免过度安慰或回避病情。可通过非语言接触如握手、拥抱传递安全感,倾听时采用复述性回应确认患者感受。记录患者情绪波动周期,在化疗后3-5天等易出现抑郁的时段加强观察。对治疗信心不足者,可共同回顾既往治疗成效。
2、信息透明
根据患者认知程度分阶段解释病情,首次告知后预留48小时消化期。使用可视化工具如图表说明治疗方案,每次沟通聚焦1-2个核心信息。对于预后信息,采用希望导向表述,如某些类型肿瘤对新型靶向药反应良好。建立医患沟通记录本,减少信息传递偏差。
3、社交维护
协助维持患者原有社会身份,鼓励轻度参与工作群组讨论或家庭决策。设计低强度社交活动,如每周2-3次15分钟的视频通话。对于形象改变者,提前准备假发、疤痕遮盖用品,减少社交恐惧。警惕过度保护导致的社交剥离现象。
4、症状管理
疼痛控制不足会直接加重焦虑,需每日用数字评分法评估,及时调整镇痛方案。针对化疗引起的味觉改变,采用冷食、酸性食物刺激食欲。失眠患者可尝试午后限制卧床时间,傍晚进行30分钟光照治疗。记录症状与心理状态的关联性。
5、专业干预
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睡眠紊乱时,需转介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对癌因性疲劳效果显著,团体治疗适合缓解病耻感。药物干预需考虑与抗癌药的相互作用,如帕罗西汀可能影响他莫昔芬代谢。艺术治疗对语言表达受限者具有独特优势。
建议保持患者日常生活节律,每日安排少量可完成的任务增强掌控感。饮食上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帮助维持血清素水平。根据体力状况进行太极或呼吸训练,每周3次不超过20分钟。定期评估护理效果,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筛查。建立包含肿瘤科医生、心理师、社工的多学科支持网络,注意照顾者自身心理耗竭问题,必要时寻求喘息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