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腺癌是发生在直肠黏膜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结直肠癌常见病理类型,主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腹痛,病因涉及遗传、饮食结构失衡等多因素。
1、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腺癌早期典型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或便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时,粪便形态变细呈铅笔状。这类症状易被误认为肠功能紊乱,若持续超过两周需警惕。
2、便血
约80%患者出现黏液血便,血液多呈暗红色与粪便混合。肿瘤表面溃破出血时可能表现为便后滴血,需与痔疮出血鉴别。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
3、腹痛腹胀
肿瘤进展可引发持续性隐痛或绞痛,肠梗阻时出现阵发性加剧疼痛伴呕吐。部分患者因肠管扩张产生明显腹胀,查体可能触及腹部包块,此时多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
4、遗传因素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这类患者发病年龄通常早于50岁。基因检测发现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时,直系亲属需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恶变概率接近100%。
5、饮食与环境
高脂低纤维饮食促进胆汁酸分泌,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致癌物。红肉摄入过量及加工肉类中的亚硝酸盐均为危险因素。吸烟酗酒会协同增强致癌效应,而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会削弱肠黏膜修复能力。
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出现报警症状应立即就诊。日常需增加全谷物和新鲜蔬菜摄入,控制红肉每日不超过70克。确诊患者术后应定期监测癌胚抗原,配合放化疗时需注意预防放射性肠炎。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免疫监视作用,需保证每日7小时优质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