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通过卧床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恢复。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选择干预方式。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头部抬高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等可能升高颅内压的行为,保持环境安静避光。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2、药物治疗
使用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氨甲环酸控制纤溶亢进,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等镇痛药,但禁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同时需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常用硝苯地平缓释片。
3、手术治疗
动脉瘤性出血建议发病后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动静脉畸形可选择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需持续监测神经系统症状,预防脑积水等并发症,必要时行脑室引流术。
恢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3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逐步进行床边坐起、站立等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CT或脑血管造影,监测有无迟发性脑缺血或再出血。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若出现头痛加剧、意识模糊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