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掏耳朵可能引发外耳道炎、鼓膜穿孔、耵聍栓塞和真菌感染等危害。掏耳朵的行为看似清洁,实则可能破坏耳道自洁功能,增加健康风险。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薄且敏感,频繁掏挖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表现为耳痛、瘙痒或渗出液体,严重时可能伴随听力下降。外耳道炎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治疗,避免抓挠加重感染。
2、鼓膜穿孔
掏耳工具深入耳道可能意外刺穿鼓膜,造成突发性耳痛、耳鸣或眩晕。穿孔较小可自愈,但较大穿孔需手术修补。日常应避免任何物体插入耳道超过1厘米深度,尤其禁止使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品。
3、耵聍栓塞
过度清理反而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垢,硬结的耳垢可能完全阻塞耳道。表现为耳闷、听力减退或反射性咳嗽。出现栓塞可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冲洗清除,切忌自行掏挖。
4、真菌感染
潮湿的耳道环境易滋生真菌,掏耳行为可能将真菌孢子带入深层组织。典型症状为顽固性瘙痒、鳞屑样分泌物。确诊后需使用克霉唑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共用掏耳工具。
健康耳道具有自洁功能,日常无须特殊清洁。若出现耳痒、耳闷等不适,建议用温热毛巾敷耳廓缓解。游泳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儿童耳道更娇嫩,家长应避免为其掏耳,定期耳鼻喉科检查即可。耳垢过多影响听力时,应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处理,切勿自行使用棉签或挖耳勺深入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