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和脾肿大三大特征。溶血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乏力、皮肤黏膜苍白、尿色加深、发热、腹痛等。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贫血,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药物因素、物理因素等有关。
1、贫血
贫血是溶血性贫血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表现。贫血程度与溶血速度有关,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贫血,甚至发生休克。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贫血症状相对较轻,但长期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黄疸
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黄疸程度与溶血程度相关,急性溶血时黄疸明显,慢性溶血时黄疸可能较轻或间歇性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色加深,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尿。
3、脾肿大
脾脏是破坏衰老红细胞的主要器官,溶血性贫血时脾脏工作量增加,可能导致脾脏肿大。脾肿大在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更为常见,体检时可触及脾脏,严重者可能出现左上腹不适或疼痛。脾肿大程度与溶血持续时间有关,长期溶血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
4、其他症状
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腰背酸痛等症状,尤其在急性溶血发作时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胆结石、下肢溃疡等并发症。新生儿溶血病可能出现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增加。骨髓检查显示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特殊检查如Coombs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等有助于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类型。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染。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补充叶酸和铁剂,但补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严重贫血、高热、剧烈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治疗方案不同,应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