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生的免疫性溶血反应,主要由红细胞血型不合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有Rh血型不合、ABO血型亚型不合、既往输血或妊娠致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导的抗体产生。
1、Rh血型不合
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重要血型系统。当Rh阴性受血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可能产生抗D抗体。再次输血时若输入Rh阳性血液,抗体与供者红细胞结合可导致溶血。典型表现为输血后1-2周出现发热、血红蛋白尿、黄疸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严格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对育龄期女性Rh阴性患者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D免疫球蛋白。
2、ABO血型亚型不合
ABO血型系统中存在A1、A2、B等亚型。当A2型受血者多次接受A1型血液后,可能产生抗A1抗体。再次输注A1型血液时可发生迟发性溶血。临床表现为输血后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间接胆红素升高。诊断需进行详细的血清学检查,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考虑血浆置换。
3、既往输血或妊娠致敏
既往输血或妊娠可能使受血者产生针对Kell、Duffy、Kidd等血型系统的抗体。这些抗体水平较低时常规交叉配血可能无法检出,输血后抗体滴度升高可导致迟发性溶血。临床特征为输血后3-10天出现无法解释的血红蛋白下降,可伴有轻度发热。预防需详细询问输血史和妊娠史,对高危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输血后可能因同种异体抗体与自身抗体共同作用加重溶血。表现为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反降,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治疗需在糖皮质激素控制自身免疫基础上谨慎输血,必要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5、药物诱导的抗体产生
某些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奎宁等可诱导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这些抗体在药物存在时可与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临床特点为用药期间输血后出现溶血,停药后缓解。诊断需进行药物诱导的抗人球蛋白试验,治疗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关键在于完善输血前检查,包括ABO和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等。对曾有输血反应史、多次输血或妊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输血后应密切监测血红蛋白、胆红素、尿常规等指标。一旦发生迟发性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严重者可考虑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日常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变化等情况,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血红蛋白代谢产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