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可能由妊娠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高、盆底组织退化松弛等原因引起。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主要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有关。
1、妊娠分娩损伤
多次阴道分娩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筋膜和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尤其是难产、产程延长或胎儿过大时损伤更明显。盆底支持结构修复不全会使子宫失去有效承托,逐渐出现下移。产后早期进行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严重者需佩戴子宫托或接受盆底重建手术。
2、长期腹压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腹腔肿瘤或长期负重劳动等因素持续增加腹内压力,迫使子宫向阴道方向移位。肥胖人群因腹部脂肪堆积也会加重盆底负荷。控制基础疾病、减轻体重、避免提重物等措施能缓解压力,延缓脱垂进展。
3、盆底组织退化松弛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结缔组织弹性纤维减少,肌肉萎缩松弛,对子宫的悬吊功能减弱。营养不良、衰老等也会加速盆底支持结构退化。局部雌激素软膏应用可改善黏膜厚度,严重脱垂需行骶棘韧带固定术等手术治疗。
预防子宫脱垂需注重产后康复锻炼,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行为,绝经后女性可适当补充植物雌激素。日常可进行桥式运动、缩肛运动等增强盆底肌群力量,出现下坠感或肿物脱出时应及时就医评估。轻度脱垂通过保守治疗多能改善,中重度需根据年龄和生育需求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