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其他病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接触传播、营养不良、基础疾病等。该病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病毒在肠道内大量复制,破坏肠绒毛结构,引起水样腹泻。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具有高度传染性。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
2、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6个月至2岁儿童,母体抗体水平下降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易感染轮状病毒。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力更弱,感染风险增加。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球蛋白,降低感染概率。对于免疫力低下患儿,除对症治疗外,需注意预防脱水。
3、卫生条件差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环境会增加感染风险。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传播。家庭成员或托幼机构中如有人感染,未做好隔离消毒易造成交叉感染。饭前便后不洗手、饮用污染水源等行为都可能传播病毒。改善卫生条件,做好环境消毒是重要预防措施。
4、接触传播
患儿与携带者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粪便等传播,在幼儿园、医院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照顾患儿时不注意手卫生,处理呕吐物或粪便后未彻底清洁,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隔离患儿、做好个人防护可有效阻断传播链。
5、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维生素A缺乏会影响肠道黏膜修复,锌缺乏会削弱免疫功能。营养不良患儿感染后脱水风险更高,病程可能延长。治疗期间应保证营养供给,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必要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需采取综合措施。提倡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按时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注意饮食卫生,保证食物充分加热。患儿用品要单独清洗消毒,照顾者需严格手卫生。发病期间给予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滥用抗生素。如出现精神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逐步增加营养。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