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出血位置、病因及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是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动脉性出血,多由外伤导致;硬膜下血肿则是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静脉性出血,常见于老年人或脑萎缩患者。
1.出血位置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血液积聚形成梭形血肿,通常不跨越颅缝。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血液沿脑表面扩散,可跨越颅缝形成新月形血肿。
2.病因差异
硬膜外血肿多因颞部外伤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常见于青壮年。硬膜下血肿多因桥静脉撕裂引起,常见于老年人脑萎缩或反复轻微头部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无明显外伤史。
3.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外伤后短暂昏迷-清醒-再昏迷,伴随瞳孔不等大和肢体偏瘫。硬膜下血肿急性期表现为持续意识障碍,慢性期可能出现头痛、认知功能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4.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硬膜外血肿呈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硬膜下血肿急性期呈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期可为等密度,慢性期表现为低密度影,常伴有脑组织受压移位。
5.治疗方式
硬膜外血肿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并止血,常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急性硬膜下血肿多需开颅减压,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考虑钻孔引流术,部分无症状小血肿可保守观察。
两种血肿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注意预防感染和癫痫发作。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脑组织修复。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或神经功能缺损需及时就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需控制血压,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