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属于先天性心脏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级。室间隔缺损的分级主要依据缺损大小、血流动力学影响、心脏结构改变及临床症状综合评估。
1、轻度缺损
缺损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分流量较小。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心脏结构基本正常,肺动脉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部分小型缺损可能随年龄增长自然闭合,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心脏超声监测变化。
2、中度缺损
缺损直径约5-10毫米,分流量中等。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多汗、喂养困难等症状。心脏检查可见左心室扩大,肺动脉压力中度升高。这类缺损通常需要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以避免后期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3、重度缺损
缺损直径超过10毫米或接近主动脉瓣环大小,分流量大。患儿常有明显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表现。心脏超声显示全心扩大,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可能伴有艾森曼格综合征。需尽早外科修补,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肺血管病变。
室间隔缺损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功能,监测残余分流或传导阻滞等情况。日常注意观察有无气促、紫绀等异常,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母乳喂养的婴儿可适当增加喂养频次,补充铁剂预防贫血。成年患者应控制血压,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