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间隙的调整有哪几种情况
发布于 2025/06/16 17:47
发布于 2025/06/16 17:47
缺牙间隙的调整主要有天然牙移位、对颌牙伸长、邻牙倾斜、牙槽骨吸收、修复体设计不当五种情况。
缺牙后相邻牙齿可能向缺隙侧移动,导致牙弓长度缩短。上颌磨牙缺失时常见近中倾斜,下颌磨牙缺失易出现远中倾斜。这种情况需通过正畸矫治恢复间隙,或采用固定桥修复时调整基牙位置。
缺失牙的对颌牙可能向缺牙区过度萌出,造成咬合平面紊乱。后牙区缺失3个月以上即可观察到伸长现象,严重者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可通过调磨伸长牙或正畸压入治疗,全口咬合重建时需配合颌垫使用。
缺牙区两侧邻牙会向缺隙中心倾斜,前牙区常见切端倾斜,后牙区多见牙冠倾斜。倾斜超过15度可能影响修复体就位,需先进行正畸直立或采用套筒冠等特殊修复设计。长期未修复会导致牙周膜间隙异常增宽。
缺牙区牙槽嵴会发生进行性萎缩,上颌前牙区吸收速度可达每年0.5毫米。骨高度不足5毫米时种植修复需植骨,吸收严重的无牙颌患者可能需采用穿颧种植技术。活动义齿修复需定期衬垫以适应骨吸收变化。
传统活动义齿卡环可能加剧基牙倾斜,游离端缺失采用单端固定桥会导致基牙松动。正确设计应遵循Ante法则控制基牙负荷,种植修复需考虑三维位置关系。数字化导板可精准控制修复体与邻牙的接触关系。
缺牙后建议3个月内完成修复,避免间隙变化。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使用牙线清洁邻接面,修复后定期复查咬合关系。前牙区缺失影响发音时可进行舌肌训练,后牙区长期缺失者应避免单侧咀嚼。骨质疏松患者需监测牙槽骨密度变化,糖尿病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血糖以延缓骨吸收。
上一篇 : 什么会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下一篇 : 新生儿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