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能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护理需注意监测胆红素水平、加强喂养、促进排便、避免感染、合理光照治疗。
1、皮肤黄染
最早出现在面部,逐渐向躯干和四肢蔓延,轻压皮肤可见黄色消退。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病理性黄疸可能出现更早或持续更久。家长需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黄疸变化,记录黄染范围。
2、黏膜发黄
可见于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巩膜黄染是重要判断指标。用干净手指轻轻下拉眼睑观察眼白颜色,若呈现明显黄色需及时就医。早产儿更易出现黏膜黄染且消退较慢。
3、嗜睡表现
异常嗜睡是胆红素脑病早期征兆,表现为叫醒困难、喂养时易入睡。家长需每2-3小时唤醒喂养,记录每日清醒时长。若睡眠时间超过20小时或刺激反应减弱应立即就诊。
4、拒奶反应
吸吮力减弱、奶量下降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受损。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选择合适奶嘴孔径。母乳喂养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
5、排便异常
陶土色大便提示胆道闭锁可能,需立即就医。增加喂养频率可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及性状变化。
护理期间保持室温26-28℃,每日监测体重增长。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8次,配方奶喂养按需供给。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禁止自行晒太阳替代光疗。出现发热、抽搐、肌张力异常等表现时需急诊处理。出院后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至黄疸完全消退,特别注意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神经发育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