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夹板外固定需注意观察末梢循环、保持固定松紧度适宜、定期调整位置、避免压迫皮肤、预防并发症发生。
1、观察末梢循环
固定后需每日检查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若出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或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就医调整固定装置。可通过按压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回流时间辅助判断,正常应在2秒内恢复红润。
2、保持松紧度适宜
固定带应能容纳一指间隙,过紧可能影响血运,过松则失去固定效果。肿胀消退后需及时调整,通常固定后3天内肿胀最明显,此时需增加检查频率。绑扎时采用交叉缠绕法,力量均匀分布,避免单点加压。
3、定期调整位置
根据骨折愈合进程,每1-2周需复查X线并调整夹板位置。愈合初期维持解剖对位,中期可逐步增加功能位固定。调整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移动骨折端。儿童患者因生长迅速,调整间隔需缩短至5-7天。
4、避免皮肤压迫
骨突部位需加垫棉衬,如尺骨鹰嘴、桡骨茎突等处。发现固定边缘皮肤发红或破损应立即处理,可暂时松解该处绑带。保持固定部位清洁干燥,汗液浸湿衬垫时及时更换,防止皮肤浸渍。
5、预防并发症
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如出现固定部位异常疼痛、异味或发热,需警惕感染可能。神经损伤表现为特定区域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需立即解除压迫。
固定期间建议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类,促进骨骼愈合。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血供。遵医嘱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维持肌力。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根据愈合进度逐步增加负重训练。保持固定装置干燥清洁,洗澡时可用防水套保护,发现夹板变形或断裂及时就医更换。睡眠时用软枕垫高患肢,避免压迫固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