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可能由慢性劳损、外伤感染、免疫因素、解剖异常、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腱鞘炎是肌腱外层鞘膜发生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和弹响指等症状。
一、慢性劳损
重复性手部活动是导致腱鞘炎最常见的原因。长期进行打字、弹奏乐器、手工编织等需要手指反复屈伸的动作,会使肌腱与鞘膜过度摩擦。这种机械性刺激会导致鞘膜充血增厚,逐渐形成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早期表现为晨起时手指僵硬,活动后症状减轻。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扳机指现象,即手指屈伸时产生弹响感。日常应注意劳逸结合,每小时休息5分钟并做手指伸展运动。
二、外伤感染
手部切割伤或穿刺伤可能使细菌通过破损皮肤侵入腱鞘。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会引起化脓性腱鞘炎。这种情况起病急骤,患处出现剧烈跳痛、红肿发热,可能伴有全身发热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肌腱坏死或感染扩散。受伤后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出现感染迹象需尽早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免疫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腱鞘组织。免疫复合物沉积在鞘膜滑膜层,引发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这类患者往往多关节受累,晨僵时间超过1小时,可能伴随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类风湿因子阳性。需要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四、解剖异常
先天性肌腱走行异常或鞘膜结构变异会增加腱鞘炎发生概率。例如拇长屈肌腱在腕管处成角过大,反复摩擦易导致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这类患者年轻时就可能出现症状,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解剖变异。症状轻微时可尝试支具固定,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松解腱鞘。
五、内分泌紊乱
糖尿病、妊娠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肌腱代谢。高血糖状态会使胶原蛋白交联异常,肌腱弹性下降。孕妇体内松弛素分泌增加,可能使鞘膜松弛度改变。这类患者往往双侧对称发病,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糖尿病患者需维持血糖稳定,孕妇分娩后症状多能自行缓解。
预防腱鞘炎需注意手部保暖避免受凉,冬季可佩戴露指手套。进行手部活动前做好热身,适当使用护腕等辅助器具。饮食方面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鳄梨,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明显红肿热痛时,应及时到骨科或手外科就诊,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诊断。急性期可采用醋酸泼尼松龙鞘内注射治疗,慢性患者可尝试体外冲击波等物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