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通常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紊乱、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主要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肠道微生物失衡、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长期高脂饮食等因素。
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细胞DNA复制错误无法修复。这类患者大肠类癌发病年龄较早,多伴有家族聚集性,可能表现为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状。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肠道微生物失衡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某些特定菌种过度增殖会产生致癌代谢产物。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可能改变肠道微生态,增加类癌发生风险。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粪便菌群检测有助于诊断,可通过益生菌补充调节微生态平衡。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肠黏膜异常增生。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患者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超过10年者癌变风险显著增加。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病理活检可确诊,需长期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控制炎症。
4、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全消化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长期活动性炎症可能诱发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类癌。患者常见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可能并发肠瘘或肠梗阻。内镜检查可见铺路石样改变,CTE或MRE可评估病变范围,需采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5、长期高脂饮食
高动物脂肪饮食可能促进胆汁酸分泌,肠道菌群将初级胆汁酸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后者具有促癌作用。这类饮食模式常伴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致癌物质在肠道滞留时间延长。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有助于降低大肠类癌发生风险。
预防大肠类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高风险个体应每3-5年接受结肠镜检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获得良好预后。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复发和转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