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运动障碍的表现主要有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协调障碍、不自主运动等。运动障碍可能与脑瘫、遗传代谢病、神经肌肉疾病、脑损伤、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临床评估明确病因。
1、运动发育迟缓
表现为抬头、翻身、坐立、行走等里程碑动作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例如18个月仍不能独立行走,或5岁仍存在跑步易跌倒现象。常见于脑瘫早期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需通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筛查。
2、肌张力异常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如肢体僵硬、腱反射亢进,或肌张力低下如肌肉松软、关节活动度过大。痉挛型脑瘫多见下肢肌张力增高,而脊髓性肌萎缩症则表现为进行性肌张力降低。家长需观察儿童被动活动时的阻力变化。
3、姿势异常
包括非对称性姿势、角弓反张、W坐姿等异常体位。脑瘫患儿常见躯干控制不良导致的弓背坐姿,肌营养不良患儿可能出现Gower征起立姿势。这类异常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和关节发育。
4、协调障碍
表现为动作笨拙、书写困难、系鞋带等精细动作完成差。发育性协调障碍患儿常伴有眼球追踪异常和平衡能力下降,小脑损伤者可能出现意向性震颤。可通过指鼻试验等筛查共济失调。
5、不自主运动
包括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阵挛等异常运动。遗传性舞蹈病多见面部和上肢不自主扭动,而抗NMDA受体脑炎可表现为口面部运动障碍。这类症状在情绪紧张时往往加重。
家长发现儿童存在运动异常时,应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和演变过程,避免强行矫正异常姿势。保证居家环境安全,移除尖锐物品,选择防滑地板。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但需控制体重避免增加运动负担。建议尽早就诊儿童神经内科或康复科,通过运动诱发电位、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时,需根据儿童耐受度调整强度,将治疗融入游戏活动中以提高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