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髓炎通常由开放性骨折、手术感染、外伤后清创不彻底、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创伤性骨髓炎是细菌侵入骨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可能伴随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活动受限等症状。
1、开放性骨折
骨折端暴露于外界环境时,细菌可直接侵入骨组织。皮肤破损后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增加感染概率。早期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预防是关键措施,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
2、手术感染
骨科手术后可能出现切口感染,细菌通过手术创面进入骨髓腔。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是常见诱因。出现持续发热或切口渗液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万古霉素等药物。
3、外伤后清创不彻底
创伤后坏死组织残留会滋生细菌,形成感染灶。深部创伤未充分冲洗或异物存留时更易发生。彻底清除失活组织和异物是预防重点,必要时需配合负压引流治疗。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严重创伤可能导致骨膜血管损伤,局部血供不足会降低抗感染能力。糖尿病或动脉硬化患者风险更高。改善微循环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戒烟以及使用改善循环药物。
5、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疾病会导致免疫功能受损。这类患者轻微创伤也可能发展为骨髓炎。治疗需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
预防创伤性骨髓炎需注重伤口规范处理,开放性损伤后应立即就医清创。术后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按时换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足部外伤。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伤口愈合。恢复期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活动。出现患肢持续疼痛或发热症状时须及时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