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38℃以上的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药物治疗、就医检查和病因治疗等方式处理。发热可能由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肿瘤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促进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保持室温适宜,穿着透气衣物,有助于体温调节。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增加体液流失,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含糖饮料或咖啡因饮品。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提示脱水。儿童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
3、药物治疗
体温持续超过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退热药。避免自行联合用药或超量服用。儿童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4、就医检查
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模糊、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或胸部影像学检查。婴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出现发热应尽早医疗干预。
5、病因治疗
细菌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结核病需规范抗结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需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肿瘤相关发热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发热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监测体温4-6次并记录波动情况。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保暖。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抽搐、嗜睡等危重症状。退热后仍可能出现乏力等表现,需逐步恢复日常活动。慢性病患者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