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主要有发热、寒战、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不明原因休克、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症状等。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关键手段,需结合临床指征规范操作以提高检出率。
1.发热
体温超过38.3摄氏度或持续低热超过48小时,尤其伴随白细胞计数异常时,需考虑血流感染可能。此类患者常见于肺炎、尿路感染等病灶扩散至血液的情况。血培养可帮助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选择。
2.寒战
突发性寒战伴高热提示可能存在菌血症,常见于化脓性胆管炎、肾盂肾炎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寒战发作后1小时内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
新出现心脏杂音、栓塞表现或血尿时,应警惕感染性心内膜炎。该类患者需在不同部位间隔采集3-4套血培养,每次抽血量8-10毫升,必要时延长培养时间至14天以提高检出率。
4.不明原因休克
感染性休克早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应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标本采集。对于血压骤降伴乳酸升高者,需同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并关注真菌感染可能。
5.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
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后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极易发生血流感染。此类人群需增加采血套数和频次,必要时采用特殊培养瓶检测罕见病原体。
采集血培养时需严格消毒皮肤,避免从静脉导管取样。成人每次应采集2-3套标本,每套包含需氧瓶和厌氧瓶,采血量与培养瓶容积比为1:5至1:10。标本需立即送检,延迟超过2小时可能影响检出率。对于疑似特殊病原体感染,应提前与实验室沟通选用相应培养方法。血培养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必要时需重复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