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什么原因

发布于 2025/06/19 14:57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由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创伤或手术、产科并发症、急性肝衰竭等原因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其特征是全身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继发性出血。

1、严重感染

严重感染是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诱因,细菌内毒素可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同时炎症反应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尤为多见,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血压下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源,使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给予抗凝治疗。

2、恶性肿瘤

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胰腺癌等可释放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凝血途径。肿瘤细胞还可分泌炎性细胞因子,间接促进凝血活化。患者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见多部位出血倾向。治疗需针对肿瘤进行化疗或手术,同时补充凝血因子。

3、创伤或手术

严重创伤特别是颅脑损伤、大面积烧伤时,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大型手术如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也易诱发,因血液接触异物表面激活凝血系统。临床表现为伤口渗血不止、穿刺部位瘀斑。需及时处理原发创伤,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

4、产科并发症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子痫前期等产科急症时,羊水或胎盘组织中的促凝物质进入母体循环。起病急骤,产妇可出现呼吸困难、阴道大出血、休克等症状。需立即终止妊娠,维持循环稳定,补充凝血因子,严重者需行子宫切除术。

5、急性肝衰竭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急性肝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肝细胞坏死释放组织因子。患者常有黄疸、肝性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凝血时间显著延长。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可考虑人工肝支持系统,必要时肝移植。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磕碰受伤。饮食宜选择易消化软食,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密切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记录尿量变化。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颅内出血可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