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反复痛风脚肿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控制体重、定期监测尿酸等方式缓解。痛风通常由尿酸代谢异常、高嘌呤饮食、肾功能下降、遗传因素、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是控制痛风发作的关键。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食物嘌呤含量较高,容易诱发尿酸升高。建议增加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碱化尿液并促进尿酸排泄。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以稀释尿液浓度。
2、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秋水仙碱片缓解疼痛和炎症。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可用于长期治疗,但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使用苯溴马隆片时需注意可能增加尿路结石风险,服药期间应保持充足饮水量。
3、物理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将患肢抬高15-20厘米,局部冷敷10-15分钟以减轻肿胀疼痛。症状缓解后可尝试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40摄氏度。关节功能恢复阶段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再次发作。
4、控制体重
超重会增加关节负荷并影响尿酸代谢。建议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方式循序渐进减重,每周减重幅度控制在0.5-1公斤为宜。减重期间需避免过度节食导致酮症酸中毒,反而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5、定期监测尿酸
每3-6个月检测血尿酸水平,治疗目标值应维持在300-360μmol/L。同时需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记录每次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就诊时向医生提供详细病史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痛风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损伤。注意足部保暖,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限制酒精摄入特别是啤酒,宴席场合可提前服用医生建议的预防性药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时需综合控制各项指标,定期到风湿免疫科随访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