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中医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
1、一般治疗
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注意补充水分,可使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手掌、足底、口腔黏膜有无新发皮疹。
2、抗病毒治疗
重症病例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对肠道病毒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干扰素能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使用抗病毒药物需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粒细胞减少等。
3、对症治疗
发热超过38.5℃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时,可用康复新液含漱或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皮肤瘙痒可外涂炉甘石洗剂,疱疹破裂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4、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证者可选用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中成药。发热期可用金银花、连翘等煎水代茶饮,恢复期可服用太子参、麦冬等益气养阴。中药熏洗方如苦参、地肤子煎汤外洗可缓解皮疹瘙痒。
5、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警惕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心肌损害患儿需绝对卧床,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选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
患儿衣物用具应煮沸消毒或阳光暴晒,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托幼机构发生疫情时需加强晨检,发现病例应立即隔离。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患病期间避免剧烈运动,症状完全消失1周后再恢复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