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布洛芬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机制、适应证及副作用,两者均为非甾体抗炎药,但阿司匹林兼具抗血小板作用,布洛芬则以镇痛抗炎为主。
1、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酶-1减少血栓素A2生成,实现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长期小剂量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布洛芬可逆性抑制环氧酶-1和环氧酶-2,阻断前列腺素合成,主要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和炎症反应。
2、适应证
阿司匹林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也可用于退热及风湿性疾病。布洛芬适应证涵盖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经、牙痛等炎症性疼痛,对急性痛风发作也有缓解作用。
3、副作用差异
阿司匹林易引发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可能与剂量相关的耳鸣及雷氏综合征。布洛芬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灼热、头晕,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概率。
4、用药禁忌
阿司匹林禁用于儿童水痘或流感期、哮喘患者及手术前一周。布洛芬不建议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及妊娠晚期,与抗凝药联用需谨慎。
5、代谢特点
阿司匹林半衰期短但抗血小板效应持续7-10天,主要经肝脏代谢。布洛芬半衰期约2小时,需每日多次给药,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使用两类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服药期间注意观察黑便、呕血等出血症状,控制酒精摄入。心血管疾病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由专科医生评估,关节炎患者联合物理治疗可增强疗效。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有助于早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