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基因SMN1和SMN2存在缺失可能导致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
1、遗传机制
SMN1基因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致病基因,负责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会导致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表达不足。SMN2基因是SMN1的备份基因,但其只能产生少量功能性蛋白。SMN1和SMN2基因同时缺失会加重病情。
2、临床表现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低下、肌无力、运动发育迟缓等症状。婴儿型患者症状较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严重表现。青少年型和成人型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
3、诊断方法
基因检测是诊断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方法,可以检测SMN1和SMN2基因的拷贝数。肌电图检查可发现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萎缩和群组化现象。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可能轻度升高。
4、治疗方法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物,通过调节SMN2基因剪接增加功能性蛋白表达。利司扑兰口服溶液通过稳定SMN蛋白延长其半衰期。基因替代疗法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递送正常SMN1基因。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呼吸支持。
5、遗传咨询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有助于评估生育风险。产前诊断可通过绒毛取样或羊水穿刺检测胎儿基因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可筛选正常胚胎。遗传咨询应提供给有家族史的夫妇。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包括神经科、呼吸科、康复科等。日常护理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适当运动。营养支持要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心理支持对患者和家属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