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切下面长个疙瘩可能与局部感染、线结反应、瘢痕增生、皮脂腺囊肿、会阴血肿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遵医嘱处理。
1、局部感染
侧切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形成红肿硬结。表现为局部疼痛、渗液或发热,触摸时有压痛感。需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挤压疙瘩。
2、线结反应
缝合线未被完全吸收时可能引发异物反应,形成质硬小包块。疙瘩表面无红肿但存在牵扯感,可能伴随轻微瘙痒。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持续3个月未消退可就医拆线,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吸收。
3、瘢痕增生
体质敏感者侧切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疙瘩,呈暗红色隆起状。早期可贴硅酮凝胶敷料抑制增生,配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缓解瘙痒。避免反复摩擦刺激,瘢痕稳定后可通过激光治疗改善外观。
4、皮脂腺囊肿
会阴部皮脂腺堵塞可能形成囊性肿物,质地柔软且可移动。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可外涂红霉素软膏控制炎症。日常注意清洁避免汗液刺激,囊肿增大明显时需手术切除。
5、会阴血肿
分娩时血管破裂可能导致血液积聚形成硬结,伴随淤青和胀痛。急性期可冷敷缓解,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若血肿持续增大或剧烈疼痛,需切开引流并服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化瘀。
产后需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2次,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卫生巾,6周内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促进伤口修复,适量食用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若疙瘩持续增大、流脓或伴随发热,应立即到妇产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