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结反应可能由异物排斥、局部感染、缝线材质刺激、组织修复异常、免疫反应过度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消毒、抗感染治疗、缝线拆除、药物封闭注射、手术清创等方式治疗。
1、异物排斥
缝线作为外来物质可能引发机体排斥反应,表现为线结周围红肿热痛。常见于可吸收缝线未完全降解阶段。需每日使用碘伏消毒液清洁创面,若持续不缓解需拆除缝线。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
2、局部感染
细菌通过缝线通道入侵会导致线结处化脓,伴有黄色分泌物和压痛。与术后护理不当或免疫力低下有关。需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或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同时配合莫匹罗星软膏外涂。
3、缝线材质刺激
尼龙等不可吸收缝线长期存留可能摩擦刺激组织,形成硬结伴瘙痒。多发于皮肤张力较大部位。早期可尝试红外线理疗促进吸收,顽固性反应需手术取出线结。拆除后局部涂抹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缓解症状。
4、组织修复异常
瘢痕体质者缝线处易发生过度增生,形成质硬包块。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相关。可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抑制增生,配合硅酮敷料压迫治疗。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增生组织后改用皮内缝合。
5、免疫反应过度
少数患者对缝线材料过敏,出现速发型红肿或迟发性肉芽肿。需立即拆除缝线并行过敏原检测。急性期口服氯雷他定片,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后续手术应选择聚丙烯等低敏缝线。
术后应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每日观察线结周围皮肤变化。出现红肿渗液时避免自行挤压,及时就医处理。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缝线部位摩擦,选择宽松衣物减少局部刺激。瘢痕体质者拆线后可使用医用硅胶贴预防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