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与腱鞘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部位、症状特征和病因机制三个方面。筋膜炎是筋膜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常见于腰背、足底等部位;腱鞘炎是肌腱鞘膜的炎症,多发于手腕、手指等频繁活动的关节。
1、发病部位差异
筋膜炎主要发生在肌肉表面的筋膜层,常见部位包括腰背部肌筋膜、足底筋膜等。足底筋膜炎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剧痛,活动后缓解;腰背筋膜炎多与长期姿势不良相关,疼痛呈弥漫性。腱鞘炎则局限于肌腱滑动的鞘管结构,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妈妈手)、屈指肌腱鞘炎(弹响指),疼痛集中于特定肌腱走向区域。
2、症状表现不同
筋膜炎疼痛多为钝痛或酸痛,按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皮肤温度通常正常。典型体征包括局部压痛点、肌肉紧张带。腱鞘炎表现为活动时刺痛或绞锁感,可能伴随弹响、肿胀,急性期可见鞘膜充血增厚,被动拉伸受累肌腱会加剧疼痛。
3、病因机制区别
筋膜炎多因慢性劳损、受凉或姿势异常导致筋膜微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腱鞘炎主要由肌腱与鞘膜过度摩擦引起,常见于重复性动作(如打字、弹琴)或风湿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腱鞘炎,而筋膜炎与脊柱退变关联更密切。
4、影像学特征
筋膜炎超声检查可见筋膜增厚、回声不均,MRI显示筋膜周围水肿信号。腱鞘炎超声能观察到鞘膜积液、肌腱滑移受限,X线片可能发现腱鞘钙化灶。两种疾病在血液检查中通常无特异性指标异常。
5、治疗侧重差异
筋膜炎治疗侧重筋膜松解(如冲击波治疗、筋膜刀)和姿势矫正,常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腱鞘炎需减少肌腱滑动摩擦,可采用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严重狭窄者需行腱鞘切开术。两者均可配合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
预防筋膜炎应注意避免久坐久站,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运动前后做好筋膜拉伸。预防腱鞘炎需控制重复动作频率,工作时佩戴护腕,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建议尽早就诊康复医学科或骨科,通过肌骨超声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