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不小心吃到气管里可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拍背法、刺激咳嗽、支气管镜取异物、气管切开术等方式处理。气管异物通常由进食过快、吞咽功能异常、咽喉反射减弱、儿童好奇心强、老年人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等因素引起。
1、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成人和儿童。施救者从背后环抱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抵住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通过增加胸腔压力将异物排出。儿童需采用跪姿操作,婴儿则改为拍背联合胸部按压法。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避免导致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
2、拍背法
适用于婴幼儿及无法站立者。将患者俯卧于施救者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在两侧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5次。此方法利用重力作用和震动促使异物松动,常与胸部按压法交替使用。实施时需固定患儿头部,保持气道直线,观察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
3、刺激咳嗽
若患者能自主呼吸且意识清醒,应鼓励其用力咳嗽。咳嗽是人体清除气道异物的自然防御机制,通过高速气流可排出部分小型异物。此时不可拍打背部或喂水,避免异物深入支气管。若咳嗽无效或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转为其他急救措施。
4、支气管镜取异物
当异物滞留超过24小时或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时,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气管镜手术。医生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异物后,采用异物钳、冷冻探头或激光等方式取出。术后可能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减轻气道水肿,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必要时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缓解支气管痉挛。
5、气管切开术
针对完全性气道梗阻且其他方法无效的危急情况,需紧急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术后需加强气道湿化,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稀释痰液,定期更换无菌敷料。该操作具有较高风险,可能导致纵隔气肿、气管狭窄等并发症,须由专业医务人员实施。
预防气管异物应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时说笑奔跑。幼儿应远离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老年人进食粘性食物时可将其切碎。反复发生呛咳者需排查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急救成功后仍需观察72小时,警惕迟发性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复查胸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