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梅毒的原因主要是梅毒螺旋体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染。梅毒通常由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垂直传播等因素引起,早期表现为硬下疳、淋巴结肿大,进展期可能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
1、不安全性行为
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人体,生殖器、肛门、口腔等部位的直接接触均可导致感染。建议使用安全套并定期进行性病筛查,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等。
2、共用注射器
血液传播常见于吸毒者共用针具或非法医疗操作。梅毒螺旋体可通过污染的血液制品或医疗器械传播,这种途径感染后可直接进入二期梅毒阶段。需严格消毒医疗器械,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感染者应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
3、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导致死胎、早产或先天性梅毒。孕早期血清学筛查至关重要,确诊孕妇需接受规范治疗,新生儿出生后需注射青霉素G预防感染。
4、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发生针刺伤等意外后应立即冲洗消毒,并在24小时内预防性使用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同时进行血清学追踪检测。
5、其他罕见途径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接吻传播口腔黏膜破损者,或接触被新鲜分泌物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日常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及时清洗消毒。
预防梅毒需保持单一性伴侣并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孕妇应完成产前梅毒筛查,吸毒者需使用清洁针具。出现硬下疳、全身皮疹等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到皮肤性病科就诊并告知接触史。确诊患者的所有性伴侣均需接受筛查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接触直至医生确认治愈。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