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方式需根据感染程度、病原体类型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决定。治疗措施主要有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与瓣膜置换、营养支持、并发症管理及长期随访监测。
1、抗生素治疗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需长期静脉注射抗生素,疗程可能持续4-6周。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临床常用药物有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
2、手术清创与瓣膜置换
当出现瓣周脓肿、严重瓣膜功能障碍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感染组织清创、人工瓣膜取出及新瓣膜植入。机械瓣与生物瓣的选择需结合患者年龄、抗凝治疗耐受性等因素。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预防再次感染。
3、营养支持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常伴随发热、食欲减退,易出现营养不良。建议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可补充肠内营养粉剂。需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并发症管理
需警惕心力衰竭、栓塞事件、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栓塞高风险患者,可考虑短期抗凝治疗,但需平衡出血风险。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需利尿、扩血管等对症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可能需临时起搏器植入。
5、长期随访监测
治愈后仍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心脏超声等,监测瓣膜功能及感染复发迹象。建议戒烟限酒,保持口腔卫生,进行任何有创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及时就医排查。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恢复期应保持适度活动,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防寒,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规范抗凝治疗,观察有无出血或血栓症状。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体温、体重及用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疗团队。